🔗原文链接
让我们来看看如何通过渐进式总结方法,对单篇内容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我对后理性主义这一话题非常感兴趣,以下是我对一篇相关文章的初步笔记。这些笔记包含了373个单词,按照一般的阅读速度,大约需要2分钟读完。虽然2分钟听起来不算多,但如果这些笔记与当前的任务无关,那就相当于白费了大量的注意力。尤其当材料本身就十分深奥与密集的时候。
在第二层总结中,我加粗了我认为的关键点:
现在,笔记缩减到了181个词,只有原来的一半长度。但这正是文章的精髓所在,意味着其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增长。现在,我只需花费一分钟就可以把握这些笔记的中心思想,而且粗体的部分也让阅读速度加快。
在第三层总结中,我高亮了精华部分:
此刻,笔记被压缩为仅60个词,分布在三个部分,我能在10至20秒内快速浏览完。这个速度比起完整的第一层笔记(更不用说完整的原文了)快了6到12倍。想象一下,如果你能以这样的速度阅读资料,或者在相同时间内阅读6到12份同等长度的资料,你能完成多少事情?与此同时,你还能将这些见解重新整理,使未来的自己能够轻松地找到并利用它们。
让我们来进行一次小试验:只花大约20秒,快速浏览那三段被高亮的文字。你觉得能仅凭这些就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吗?
你可能做不到。但是对我而言,这三段已经足够了,因为这得益于我个人的知识背景、之前的阅读积累以及总结这篇笔记的经验。正因为此,总结这一工作必须亲自动手完成。虽然外部工具在一定层面和方面能提供帮助,但在我们真正发展出人工智能乃至于扩展的认知能力之前,总结这一任务是不可能完全外包的。
这里有一个案例说明了为什么标签永远无法满足长期、开放式研究的需求。请看以下在文中出现的词汇和术语列表。你能想象你需要多么复杂的标签系统才能覆盖列表中的全部内容吗?
实际上,文本本身就是最好的标签系统。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文中已有的关键词汇,而不是空想标签。这里的关键是:即便你用标签找到了这篇笔记,你仍旧需要迅速判断其相关性。
下面是来自雅各布·摩根(Jacob Morgan)所著《工作的未来》一书中的第三层笔记的例子:
我并不认为这本书有何深刻见解。它主要是列举了一些我已经熟知的主要趋势。然而,它包含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这些我可以用于我的工作,甚至有时用来提出相反的观点。有用性(usefulness)真的很重要,它就像在废品场搜寻可以重复使用的汽车零件。你不会受限于作者的视角或知识。你是站在最高的思想层次上开始思考,而不是从零开始。
高亮显示这些最有用的部分后,未来的你可以直接关注到它们。你可以迅速查看这些部分并迅速抓取精华,而无需重新阅读整本书(这样做无疑是浪费时间)。
在这里,让我分享一个来自伊利亚胡·戈德拉特著作《竞赛》的第四层笔记的例证:
这本书深刻影响了我的思考方式,以至于我所做的第一轮笔记几乎可以成为一本新书。我努力记录书中的每一个迷人细节,详尽深入地解析,但唯一的不足是,这些笔记并不便于查找。
为了改善这一点,我在文档最前面加入了概要总结(第四层)。通过浏览这个总结,我能迅速回忆起本书的精髓。如果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我也能轻松查阅下方详尽的笔记。
这份笔记最初是我在2016年7月阅读该书时创建的,之后从7月到12月,我陆续加入了四层总结,并于2017年1月,将其融入了我非常钟爱的一篇文章——《学习的吞吐量》。截图中被高亮的那句话,正是我完成那篇文章论点所需的关键突破。谁曾想到,库存周转的历史竟能与关于学习和个人成长的文章产生如此奇妙的联系呢?
最后,我展示一个第五层笔记的例子:
在阅读《提出问题,促成销售》这本书时,我被书中以问题为驱动的销售技巧深深吸引。我明白,仅仅标记文本并不能让其深入我的思想,因此,我决定绘制一份涵盖书中要点的速写笔记。
把这些想法视觉化,迫使我更深入地思考它们,决定自己赞成或反对的点,突出与自己工作最直接相关的部分,并探索如何最恰当地表达抽象的概念。
这些过程极大地帮助我深度融合了这些知识,它们不再只是我被动接受的信息,而是我亲自参与和互动的知识。顺带一提,Evernote 对手写文字的识别功能相当不错,这使得这些图片中的文字也能被搜索到。
渐进式总结的方法是,首先概括笔记的要点,然后对这个要点的概括进行概括,层层递进,使思想和信息浓缩成越来越精炼的层次。
通过这一系列的层次展示,我们就能像驾驶一架“可发现性飞机(airplane of discoverability)”一样,快速地扫视每一层的精华,来判断这座“知识之山”是否藏有我们想要寻找的宝藏。
但是,我们也保留了所有层的上下文,因此,如果我们看到某个山峰看起来很有“希望”,我们就可以用 “理解降落伞(parachute of understanding,) “直接跳入山中,根据需要深入钻研:
丛林与岛屿
多数人的笔记犹如一片葱郁的丛林:内容丰富多彩,然而珍宝却深藏不露,寻觅无从。这些笔记缺乏“可发现性”,就像宝藏一样,被埋没在繁茂的林间,无人问津。
而渐进式总结法,就像是在茫茫林海中开辟出一片片岛屿,让你的个人信息宛如岛屿上的灯塔,照亮你的目标、价值观、兴趣和追求的独特地形。有了清晰的地形,你就有了导航的能力。你喜欢什么,或者不喜欢什么。什么能让你感到舒适,什么不能。什么是你需要的,什么是你想要的。掌舵的人是你,你的选择,定义了你的航向。
放下思维的包袱
掌握了这样一种方法,能够迅速捕捉知识,并将其压缩成便于提取的多层信息包,学习的全过程也因此而改变。
事实上,我不需要也不期望记住我阅读过的所有内容——这反而成了我的目标。我希望尽可能快地遗忘那些学到的知识,以便我能尽快将它们抛诸脑后。
我希望我的大脑是一个空的容器,在这里,灵感和想法只是短暂停留,然后再转向我的“第二大脑”。这就是全神贯注的状态,也是我激发智力潜能的方式。我让自己的思维自由明晰,以便每次迎接新体验时都能心无旁骛,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构筑一些更为持久的东西。
你需要明白的关键是:我并不是按照某个计划或特定的顺序,或是作为某个工作流程的一部分来总结笔记的。我整理笔记完全是出于偶然,只有在特定的目的驱动下,我才会去回顾它们。
这一点对许多人来说似乎难以理解或接受。这种思维方式与我们对知识的传统认识截然不同——传统上我们将知识视作某种可交换的商品,就像石油或大豆。然而,“第二大脑”并不是一个工厂,不需要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按部就班、严格遵守时间表通过每一个流程。你的“第二大脑”是一个网络,它由局部社群、中心城市、快速公路组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变化着,这正是它的本质所在。
某份笔记可能要在记录数月或数年后才能汇总。许多笔记可能永远不会被总结。这不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绝对是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最有价值的笔记上的根本。
这就是你的第一大脑的工作原理:要么使用它,要么失去它。你不仅要让事情从缝隙中漏掉,还要把缝隙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样那些最终没用的笔记就会自动从你的注意力中消失。
而在这个万物皆可记录的数字时代,信息永存反而成了一种负担。我们的“数字脑”需要培养忘却的能力。
我认为,建立引导关注的机制是最好的策略。这需要我们用关注来驾驭关注。
渐进式总结,是「现在的你」与「未来的你」的一份协议:「现在的你」将见解转化为洞察,为的是将来的某一刻,「未来的你」能够加以利用。
然而,时间的盟友往往充满变数。「现在的你」不可能在事前精心整理数百份笔记,这是很繁重的工作。谁知道这些工作会不会有回报呢?我曾在iTunes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整理歌单,但是在Spotify出现后,我的努力就变得毫无价值。这样的失败投资给我上了一课:不要投入不确定的未来。
渐进式总结是在不确定性中创造价值的方法。它鼓励我们现在就做实实在在、相对简单的工作,避免将来做无谓的、艰难的尝试。将耗时但无风险的活动(如阅读、标注、总结)提前进行,而将快速但冒险的活动(如执行、决策、交付)尽可能推迟。如此一来,当决战时刻到来,你已备好全部弹药,只需做出最后的决断。
只要坚持每次接触笔记便对其进行总结的规则,你就能自然而然地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的知识库。不需阅读任何文字,仅凭笔记的层次深度,你便能一眼看出其重要性。
即使项目有时候遇到失败,也不必太过心痛。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累积了许多整理和总结好的笔记。正是因为这些事先的准备,你几乎不需要再花费时间去规划或组织,就能体验到规划和组织所带来的所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