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在一件事情上努力做到最好,不如在两件或更多事情上努力做到非常好。
当然,这个技能组合最好要有一定的筛选;它们最好是那些不容易搭配在一起,但又能很好互补的技能。比如,写代码和公开表达。
为什么是小红书,不是其他的呢?
为什么是小红书,不是其他的呢,其实没那么多阴谋论。
1、这些tiktok忠实用户反对封禁,同时他们也讨厌meta,顺带就不想用ins,X的内容氛围和tiktok还是有差别的,所以会有一部分用户漏出来找别的平台。
2、lemon8冲得很猛,本来就是字节做的海外小红书,接住了一部分这波漏出来用户。但毕竟也是字节海外,他们担心也会被封,在一些tiktok博主推荐下小红书上榜了。
3、为什么不选择抖音,海外商店并没办法下载抖音,下了可能也无法注册成功,抖音和tiktok是完全区隔的。
4、对小红书来说是福是祸还很难说,个人倾向于是福,尽管会带来很多工作量和风险。但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一个能吸引海外用户的平台,应该是政策上受欢迎的。小红书也证明了产品上的优越性。
5、当然,最终利好可能还是多邻国了……
#大产品小细节
我来给你描述一个行业,然后你来猜猜看是哪一个。选项有三个:商业、教育或者政治。
自二战以来,这个行业一直挺稳的。大玩家基本没变过。他们和金融家、记者关系铁得很。直到不久前,这个行业的结构看起来好像会一直这样下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行各业的规划时间线一直在不断缩短。过去制定十年规划的公司现在改为制定五年规划;而制定五年规划的公司如今改为三年规划。
慢慢地,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大家都在放弃那种“卢德派幻想”——即,我们可以一边享受创新红利,一边保持事情的可预测性。
我一直很喜欢系统动力学。这些内容每次看都有很多收获。而本文再次延展了我系统思考的边界。
虽然,本文用了大量的故事和比喻,但我依然认为本文需要反复读很多遍才能得到一些基础 的理解。在开始读之前,先简单介绍四个全篇经常出现的概念:
目的:一种驱动力或正反馈循环,是系统内在的动机和意图。它是系统运作的核心原则,推动着系统不断发展和自我维持。
混沌:代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不可预测性。混沌常常是正反馈循环的结果,因为正反馈会不断自我强化,最终引起不可预测的反馈。比如,大 A 的参与者看大 A 就是典型的混沌;
秩序:代表系统通过持续的过程保持平衡的状态。秩序不等于静止。比如,反反复复的3300 点。
无序:无序被描述为目的被消耗后的状态,是系统在消耗其目的和能量后所留下的残余。比如人的死亡状态,就是无序的状态;
混沌-秩序-无序-混沌,这是一个系统循环的过程。系统通过不断地从混沌中产生有序,再逐渐走向无序,系统能够在变化中找到新的平衡和目的,从而实现持续的演化和发展。
高智商,就意味着能做出正确的、好的决策?
所有有趣的系统(比如交通、医疗、发电),它们天生就带着风险,这是改不了的。我们或许能调整风险出现的频率,但系统中的某些流程,本身就充满了固有的、去不掉的风险。正是这些风险的存在,才催生了这些系统特有的防护机制。
本文主要在讲叙事对自我人格的塑造。我们讲述自己人生故事的方式反映并塑造了人格。某种意义上说:人生故事是人格的外化,人格是人生故事的指引。
在构建人生故事时,人们会挑选生活中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这个过程影响着自我认知,也影响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你仔细留意,你可以看看每个 CEO的大学演讲。每个人讲的故事都不同,而这些故事和他公司的经营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什么只有东北有澡堂文化和鸡架文化
这其实是和东北的重工业相关,包括我小时候,东北以前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包括钢铁(鞍钢)、汽车工业(第一汽车制造厂),车间环境相对比较恶劣,特别是一些冶炼车间,所以每家工厂都有澡堂子,工人下班就可以洗澡
另外,东北天气寒冷,冬天的时候在家洗澡很冷很冷,所以都会去澡堂洗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澡堂文化。
而鸡架文化则是源于90年代下岗潮,那时候大家都下岗了,很多人心中的理念崩塌(铁饭碗没了),收入减少,同时心情也很差
而鸡架虽然没有肉,但是便宜,而且非常杀时间,效果类似瓜子,除了鸡架还有鸡脖,最后久而久之鸡架文化也诞生了。
泡澡+鸡架,再来两瓶老雪,美了
#无用但有趣的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