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信任方程式:如何在职场中建立和恢复信任?
安妮·雷蒙迪遇到了难题。她管理的两个人相处不来,这严重影响了工作进展。在她与他们各自私下交谈时,发现他们有着相同的目标和愿望。但当他们在一起时,却对每件事都意见不合。他们会为最小的事争执,避免一起度过时间,并且总是急于对对方做出最坏的假设,尽管他们是同一个团队的成员。 雷蒙迪——如今她的履历可谓星光璀璨:eBay 的产品总监、SurveyMonke…
Temu从来不只是一个关于电商的游戏,更是一个有关城市规划与国家发展的隐喻

又刷到一篇写Temu的好稿子,甚至可能是年度最佳。

不是纯行业视角,所以和大多数商业报道画风差别很大,看得出来有操盘采访打底,但也没有限死在怎么做生意的话题边界,就像这篇长文的引言所说:

「Temu从来不只是一个关于电商的游戏,更是一个有关城市规划与国家发展的隐喻。」

– Temu并不是中国商品冲垮美国市场的争议源头,早在Temu甚至拼多多都还不存在的年代,亚马逊上来自中国的跨境卖家就贡献了接近50%的GMV,因为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就是依靠卖家投流,所以长期以来整个盘子都被捂在闷声赚钱的默契里,至少在明面上,美国人并不介意由便宜的中国货来遏制经济通胀;

–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开始的去工业化,除了让美国尝到了制造业空心化的苦果——这结论早已没什么新意了——之外,还有一个附加效应,就是让美国成为了一个运行在仓库之上的国家,96%的工业空间都被仓库租用了,原因很清晰,作为第一大消费国,美国人的内需一直强得惊人,但那些商品美国人自己又是不生产的,所以需要越来越多、且永远也不够用的仓库,来储存全球的产能供给,并最终服务美国人的消费热情;

– 仓库短缺的环境,导致亚马逊向卖家提供的储存费用日趋上涨,随后在客观上挤压了中国卖家的备货成本,做贸易的应该都明白,库存是非常敏感的指标,稍微风吹草动都会造成极大的财务影响,恰好Temu开始发展美国本土发货的业务,那些已经在亚马逊上开店的中国卖家开始用Temu甩卖尾货,这类商品对价格的退让度很高,因为卖掉总比烂在仓库要好;

– Temu也愿意把流量免费导给这些卖家,唯一的要求就是上新,只要卖家每天新上架的SKU达标,Temu几乎就能保证这些货都能卖完,因为Temu的SKU只有千万级,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美国,单看种类可能还不如一些便利店,相比之下,亚马逊的SKU有8.5亿,这是Temu现在望尘莫及的山巅;

– 依靠周转更快和不用投流,在Temu获得成功的中国卖家即使容忍了更低的售价,也能保持至少和亚马逊齐平的利润率,这相当于Temu在打补贴战,用中国工厂、亚马逊不要的库存和原本就是他们供应商的中国大卖家,合作博弈出传统跨境电商所不能承受的低价,从杰夫·贝佐斯的帝国角落撕开了一条裂缝;

– Temu的业务,分为半托管和全托管两种模式,上面这种需要卖家自己从美国仓库发货的,是半托管模式,最近一年才开始发力,因为配送速度更快,全托管模式才是Temu此前真正打入美国腹地的杀手锏,卖家把货发到Temu的中国仓库,然后什么都不用管了,由Temu给这批东西核价,接着一条龙的搞定跨过运输、清关、存放、交付和售后,就像是自营一样;

– 或者说,全托管和半托管开始打破了电商行业原本以自营和第三方来做区分的惯例,开始基于供应链分工而非卖家主体实施新的分配规则,全托管模式让Temu可以一边享受小额商品免税的政策,一边充分利用跨境的成本优势——向弗吉尼亚州发包裹,从北卡罗来纳州要1.94美元,而从上海跨越20倍的距离,只要1.12美元;

– 唯独没法靠卷制胜的,是最后一公里,这是实打实的硬成本,Temu再怎么利用中国的生产优势,都得老老实实的和亚马逊一样,使用美国自身的物流配置,把货品交到用户手上,Temu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尝试招揽顺风车配送,但基本上都无法消化它的销售规模,所以Temu什么都能比亚马逊便宜,只有在境内送货这块,比不过已经投建物流基础设施数十年了的亚马逊;

– 但是最后一公里不但是商业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美国的城市规划,将中产和富裕阶层均匀的铺洒到了城市外围,打造了「郊区大House」的生活图景,这种低密度的住宅网络,加上本就昂贵的人力资源,让最后一公里成了美国电商的成本巨兽,吞噬一切提升效率的可能;

– 美国不是没有人口密度高的居民区,但这往往和居住品质成反比关系,人越拥挤,越接近街区(neighborhood)的成分,是中下阶层和穷人生活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街区已经习惯了被遗忘和忽视,快递丢件见怪不怪,硅谷热衷于开发的送货机器人,也显然根本就没考虑投放到劫案高发的这种地方;

– 但街区是需要Temu的,和中国五环外需要拼多多有所不同的是,除了便宜之外,街区的商业设施是严重退化掉的,没有商超愿意开在每隔几个礼拜就要换新玻璃的地区,只有当铺、酒铺和一元店能在这里生根发芽,所以Temu对于街区的住户来说,是一扇重新获得消费便利的大门,而Temu在美国的讨论很有拼多多前些年在中国的待遇,如果去Instagram之类的社区问谁用过Temu,可能没人举手,或者鄙夷Temu的东西质量太差,而那些真正用Temu频频下单的人,多半没有互联网的发言权;

– 曾经日夜轰鸣的工厂沦为密密麻麻的仓库,城市里的中产阶级社区排着队退化为秩序混乱的街区,「造福特车、开福特车」的工人变成朝不保夕的失业者,这固然是Temu成功的原因,却不是Temu造成的后果,如果只看得到Temu的便宜,也就无异于盲人摸象的选择性略过这个世界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主动拥抱的结构。

#科技圈大小事

原文在这里

807 日 , 2024 21:24
【翻译】如何衡量个人成长?
我的创业伙伴们总是把增长挂在嘴边。他们琢磨着怎样衡量自己的业务增长,以及如何实现规模的飞跃。比如说,如果他们现在的年收入是 100 万美元,他们就会思考怎样能翻十倍,达到 1000 万美元。同样,如果他们现在有 1000 个用户,他们就会计划如何扩大到 10000 个用户。
出租车司机的MBA课

刘润当年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写了一个出租车司机,在别人只能月入两三千的时候,他是怎么做到月入八千的。

最近刘润又采访了这个司机,一个人肚子里是不是真的有货,一开口就知道了

他说打车最爽快的不是富人,更不是穷人,而是可以报销的人

医院出来提药的和提脸盆的,哪个打车更爽快?

当然是提脸盆的,他都经历过一轮病痛折磨了,现在出院了,当然觉得要好好享受,打车的钱花了也没什么,提药的可能还在治疗,得省钱治疗,或者可能只是小病痛,住附近的,路程很短接这种不划算

他说网约车司机就是“蓝领商人”,很新奇的概念

对人性琢磨的透透的,愣是把苦力活干成了脑力技术活,也难怪这样的能挣到钱。

#你不知道的行业内幕 #拒载狗司机的生意经

原文在这里

718 日 , 2024 20:17
【姿势】RSS入门指南
我们每天都在接收资讯。无论是社交网络中好友分享的新鲜事,还是像今日头条等聚合阅读工具里的文章,依靠推荐算法,它们总能带来“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这些或有用、或无用的资讯不仅消耗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无穷尽的“时间流”也在让我们超负荷地接受信息,还会在无形之中让我们接触的资讯类型越来越“窄”。
【翻译】沈南鹏对话苏世民:给年轻人的职业建议
这篇内容摘录自2020年沈南鹏和苏世民的一场直播对话。 沈南鹏是红杉资本的全球执行合伙人,而苏世民则是美国黑石集团的CEO。两位顶级投资家围绕多个议题进行了交流,包括(具体内容在文中): 疫后的投资机会在哪里?什么样的创业者容易成功?如何鉴别10分的人才?黑石700笔投资中只出现一笔破产,是如何做到的?对年轻人最重要的建议是什么?
【翻译】摩根·豪泽尔:花钱的艺术与科学
"如果只是希望自己幸福,那很简单;但我们希望比别人过得幸福,这就很难了,因为我们总是相信别人比自己更幸福"。这篇文章是由知名畅销书《金钱心理学》的作者摩根·豪泽尔所写。文中一共讲了13故事,每个故事都包含着一个关于金钱的不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