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总有可怜自己、怨恨别人的习惯,而不自觉。”——《城南旧事》
受害者心态,是一种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而某个客体是加害者”的想法。**它不仅限制了个人改变现状的能力,还可能导致我们失去对他人的同情和理解。因为比起解决问题或理解他人,证明自己的“受害者身份”更重要。
作者认为积累财富的技能是可以习得的,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为我们描绘了积累财富的路线图(上升阶梯)
💡 哈耶克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他所观察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科学思考方式:
1. “自己领域中的大师”:这类人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
2. “困惑型”:这类人在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得出一些明确结论之前,他们的论述往往显得有些混乱。
哈耶克自认为属于后者,他的新见解通常来自于对现有知识的重新审视和思考,而非简单地复述或记忆。
这篇文章介绍的“魔力循环”是一个过程,目的是为公司里的每一位员工提供系统化的成长路径。“魔力循环”之所以具有魔力,其根本在于它触及了人性中最基本的特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对公平和合作的本能渴望。
知识分为两种:增强性知识和突破性知识;增强性知识是加深我们固有认知的知识,突破性知识则是推翻我们已有认知的知识。
这个时代,我们基本不缺增强性知识,算法推荐给你的内容基本都在加深你的固有认知,因为算法只会推荐你喜欢的内容。
我们应该着重寻找那些突破性知识,ROI 最高。这些知识可能也是我们下意识会抗拒的。
本文原题为《Managing Oneself(管理自己)》,刊登在十几年前(2005)的《哈佛商业评论》上,据说是 HBR创刊后重印次数最多的文章。
作者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德鲁克认为在现在的环境下,大多数公司是不为员工的职业发展负责的。因此,对于知识工作者或者脑力劳动者来说,要自己做自己的CEO。
演讲面向的是贝尔实验室的200多名科学家,讲述的是如何做出重大的科学研究。但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 这篇演讲的意义则是启发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做一些意义重大的事。
领导力是一个老生长谈的话题,我们都知道领导力的重要性,但是如何获得真正的领导力?
本文给了一套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
💡 “为什么旅行结束后,我依旧不快乐?因为你是带着悲伤出门的。”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我们如何在广告和现代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对幸福和满足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满足感往往来源于修复和保持,而非不断寻求新鲜事物。
💡 学校教育中最有害的不是课程知识本身,而是“为了好成绩而学习”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