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参考答案

72 篇文章

【翻译】罗素:论人类欲望的本质
本文是 1950 年罗素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稿。核心是在讲:到底哪些欲望对人类政治有重大的影响力。 我开始觉得这与我生活关系不大,但是读完我发现,罗素的观点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生活中处处是政治,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
【翻译】请远离“受害者心态”
💡 “人类总有可怜自己、怨恨别人的习惯,而不自觉。”——《城南旧事》 受害者心态,是一种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而某个客体是加害者”的想法。**它不仅限制了个人改变现状的能力,还可能导致我们失去对他人的同情和理解。因为比起解决问题或理解他人,证明自己的“受害者身份”更重要。
【原则】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是一种认知偏差,指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记忆和重视与自己已有信念或假设相一致的信息,而忽略或轻视与之相矛盾的信息。这种偏误会导致人们在决策和评估信息时,无意识地保持自己的先入之见,从而影响客观判断。
【原则】宜家效应Ikea Effect
消费者在对待要求自己 DIY 的产品时,会对该产品价值的认知过高。这是由经济学家丹·艾瑞里(Dan Ariely)、丹尼尔·莫雄(Daniel Mochon)和迈克尔·诺顿(Michael I. Norton)三人提出的一种认知偏差,他们从研究中发现,若在制造中人投入的感情越多,付出的时间越多,物品的意义就越大。
【翻译】哈耶克:头脑的两种类型
💡 哈耶克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他所观察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科学思考方式: 1. “自己领域中的大师”:这类人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 2. “困惑型”:这类人在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得出一些明确结论之前,他们的论述往往显得有些混乱。 哈耶克自认为属于后者,他的新见解通常来自于对现有知识的重新审视和思考,而非简单地复述或记忆。
【翻译】职场中的魔力循环
这篇文章介绍的“魔力循环”是一个过程,目的是为公司里的每一位员工提供系统化的成长路径。“魔力循环”之所以具有魔力,其根本在于它触及了人性中最基本的特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对公平和合作的本能渴望。
【翻译】信息茧房自救指南
知识分为两种:增强性知识和突破性知识;增强性知识是加深我们固有认知的知识,突破性知识则是推翻我们已有认知的知识。 这个时代,我们基本不缺增强性知识,算法推荐给你的内容基本都在加深你的固有认知,因为算法只会推荐你喜欢的内容。 我们应该着重寻找那些突破性知识,ROI 最高。这些知识可能也是我们下意识会抗拒的。
【翻译】德鲁克:做自己人生的CEO
本文原题为《Managing Oneself(管理自己)》,刊登在十几年前(2005)的《哈佛商业评论》上,据说是 HBR创刊后重印次数最多的文章。 作者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德鲁克认为在现在的环境下,大多数公司是不为员工的职业发展负责的。因此,对于知识工作者或者脑力劳动者来说,要自己做自己的CEO。